《科学管理研究》
完善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改善监管方式和监管内容。银行应尽可能的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对信用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及披露,并注重实施贷款责权制度,把贷款责任落实到人,通过制定奖罚机制来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减少工作中的失误。
加强对资本充足率和资金流动性的监管。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规定有利于控制银行业务活动的规模、种类及形式,从而控制银行经营风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资本充足率:①实行股份制改造,开拓筹资渠道。首先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政府注入资金是提高资本充足率;其次,引入民营资本和境内外投资者。国内商业银行可学习国外成功的商业银行通过吸引境外资本、民营资本、建立开放的股权结构的方式,建立现代银行制度,推动股权结构多元化和资本总额的增加。②增加附属资本,改善资本结构。银行监管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定期债务补充附属资本。其次,发行具有股本和债务资本的性质,如长期优先股、永久次级债务、可转换债务工具等混合资本工具。③调整资产组合,优化资产结构。通过降低高风险资产在资产总额中的比重来减少风险资产的总量,主要的途径有:改善资产质量、降低表内外风险资产、调整资产结构、实施资产证券化或资产出售、剥离不良资产和妥善处理历史包袱。④加强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监管。现代商业银行对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方法是资产负债管理,需建立科学的分析方法、有效的管理手段为防范流动性风险作支持。同时监管部门应指导各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保持合理的流动性防止盲目放贷造成损失。
加强对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监管。①应完善商业银行贷款风险控制机制,建立和完善贷款“三查”制度、抵押担保制度、贷款风险回避、保障制、逾期贷款催收责任制、反挤占挪用监控制五项制度。②加强对贷款规模的监控。银行监管部门要特别注意对大额贷款的监管,防止商业银行单纯从自己利益角度,给企业巨额贷款而发生信贷风险的行为。③应完善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内部控制系统,改进信贷资产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体系,建立有效、集中的信贷管理体制和高度权威的稽核评审制度,实现对不良贷款的有效控制。
完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应从实施外部治理来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性、合理分配和运用控制权、董事会和管理层职责分工明确、建立评价激励约束机制来实施。①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②实行信息披露制度。银行监管当局应引导公众和存款人关注商业银行的信用状况,强化存款人的约束,进而促进商业银行自觉加强风险管理。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金融风险在国际中的连锁反应愈发明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防范金融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势在必行。
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外部条件
调整好商业银行、财政、中央银行三者的关系。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会应逐步以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结合的调节方法,过渡到以间接经济手段调控为主,通过有效运用再贷款手段和试行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比率管理,通过对基础货币的控制来调控全国的货币供应总量和信用总量。
建立多样化的金融市场体系。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市场的层次越来越多,经营的对象也呈现多样化,这需要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多种金融机构的出现可以打破银行业高度垄断的局面,形成市场竞争,也有利于银行自身的发展。②有效的资本市场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也可以起到优化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首先,投资者对投资对象有权选择,从而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而改善和提高风险管理制度。另外,赋予商业银行内部人剩余收益权和由少数几个大股东分享控制权、由持股数量足够大的大股东对经理层进行监控、分权控制、减少政府对银行的控股数量和干预,以加强对政府控股型银行的私人监控等。③建立有效地经理人激励与约束机制。银行高等管理层的经营管理才能与积极性将直接影响到银行的管理状况与利润,合理有效地奖励制度可以保障高层管理人员自觉的发挥管理潜能,确保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完成和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充分发挥银行审计部门职能,完善约束和监督机制,减少由内部人控制造成的风险,以此弥补监事会的职责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