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研究》
美术馆教育是一种在美术馆的自由开放的情境中开展的美术教育活动,它以美术作品为主要媒介,通过展示、导览、解说、创作体验等各种活动,为大众提供直接体验艺术作品的机会。美术馆教育帮助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有效使用美术馆的资源,帮助参观者学习如何鉴赏美术作品以及了解与美术相关的知识,培养他们对美术的兴趣、激发热爱美术的情感,提高艺术修养。[1]美术馆是博物馆的分支,而美术馆按照其性质和经营管理主体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政府美术馆和民营美术馆两大类。我国高校美术馆是上世纪90年代逐渐产生的,它在典藏、展览、教育、学术研究以及管理等方面面临诸多亟待研究问题。
一、高校美术馆的定位
高校美术馆除拥有美术馆的典藏、教育、展示等功能及责任之外,更是艺术学院科研与教学的一部分,其背后所依托的学术资源、人才资源等赋予高校美术馆承担的不仅是教育、教学功能还需要承担起 “新锐导师”的功能。高校美术馆不仅是学院对外交流的窗口,也是学院展示的和吸纳高层次艺术展览及论坛的聚集地。美术馆的发展必须摒弃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并被赋予国际气息,此应为高校美术馆的战略定位。
2008年10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新落成的美术馆联合举办的 “美术馆发展策略国际研讨会”上,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馆长丽贝卡·桑德(Rebecca Senders)深入阐释了他们的发展规划与策略,颇多启发意义。她认为:“第一,美术馆的永久藏品将成为学校学术计划的催化剂,美术馆将藏品的充分使用融入到学习课程中。第二,美术馆要成为本科生大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第三,美术馆推动并出版严肃的艺术图书、学术研究成果。第四,当代艺术包括设计和建筑,成为美术馆计划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美术馆继续加强用最专业的方法保护艺术品,使这些艺术品被未来几代人所欣赏,美术馆必须做好收藏的保护与管理,而且要将新技术引入到藏品的管理当中。”[2]文章认为高校美术馆还应该具备与所在城市的市民,社区以及整个城市的文化建设相互交流和沟通的责任,营造一种互动的艺术氛围,将自身具备的艺术资源与先进理念在一种高纯度自由的环境中传递给每一位到馆参观的观众,同时必须建立观众会员反馈机制,将互动真正落到实处,使美术馆与观众形成 “馆内馆外信息流动圈”。
二、高校美术馆的SWOT分析
高校美术馆是介于政府型美术馆与民营美术馆之间的一类特殊性质的美术馆,对于美术馆而言,其立馆之本是丰富的馆藏资源即硬资源,以及能够获得的社会及政府的扶持即软资源,一个高校美术馆在建馆之初便面临四种类型美术馆的选择。(如图1)
图1 :基于资源及管理维度的四类美术馆
作为高校美术馆创办之初,其资源的丰富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天生性,然而任何一座美术馆的资源都有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积累过程中不同类型的美术馆由于自身品牌、管理及领导者等诸多因素,表现出了不同的资源积累速度和质量。这其中与美术馆的管理理念及管理模式有着很大程度的关系,图1是基于资源和管理维度的美术馆类型,当资源匮乏时采用低效管理模式的美术馆无异于等死的状态,此类美术馆其实在每个城市都能找寻到它的身影,而此类美术馆不在本文探讨范围内。“辛苦型”美术馆是天生资源匮乏但采用了高效管理模式的美术馆。资源匮乏是高校美术馆,甚至一般民营美术馆建馆之初的普遍状况,采用高效的管理模式是走向 “强势型”美术馆的重要途径,但是这个过程需要一代代馆长及馆员坚持不懈的努力。“伪强势型”美术馆是一类看起来很美,但内部问题较严重的美术馆,这一类美术馆有着天生的馆藏优势,但由于管理不善而导致坐吃山空,发展滞后。这一类美术馆若要变成真正的 “强势”美术馆,管理理念的转变十分重要。“强势型”美术馆则是在丰富馆藏基础上采用了符合自身的科学管理模式,摒弃传统 “机关式”工作理念,秉持竞争机制、品牌战略、人才为先、品牌化管理的企业运作理念,“强势型”美术馆具有强大的扩张发展能力。
高校美术馆在发展过程中的劣势相对较为隐蔽,因为美术馆的建立往往是集全校之力加之政府支持,资源、资金、人才、场馆等各方要素相对充足,短期内不会显现出较为明显的颓势,但不能否认高校美术馆或博物馆常常面临无人问津的境地,有些同学甚至不知道身边就有一座美术馆或者博物馆,这一现象说明美术馆缺乏自身的营销推广战略。其原因,一是美术馆管理者刻意将自己与大众误区 “营销=赚钱”的观念画一条 “三八线”,这一行为有 “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二是美术馆管理组织结构存在重科研、重馆藏轻管理的问题,缺少推广部门,或是推广部门形同虚设,得不到平行部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