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研究》
幼儿园班级管理对象是3-6岁的幼儿,基于幼儿生理和学习方式的特点,需要提供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环境,来获取经验。幼儿园班级管理,是指幼儿园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通过采取目的明确的管理活动,整合各种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立足幼儿发展,提升班级管理理念
教师班级的管理理念是决定管理成效的重要保障。幼儿园每个班级的差异性发挥了不同的教育功能,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或推动或阻碍,主要取决于管理者理念导致的管理行为,涉及到度人、事、物。幼儿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应该尊重其个性,管理方向都要聚焦幼儿发展为本。幼儿教师是否能在自己班级文化的矛盾、冲突与不一致性等现象中进行教学与班级管理,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取决于真正进行班级管理的教师,抱有何种理念进行班级管理,同时影响与考验着教师的领导能力。
班级管理的先进理念,应该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为宗旨,整合多方资源,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实现班级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效益。同时,教师的儿童观、游戏观、教育观的认识,也是决定作用。班级管理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注重自由、民主、公平的气氛,发挥幼儿主体作用,实现幼儿自由与教师管理之间的平衡,让理念和行为落地,创造一个浸润式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2.创设和谐班级,关注幼儿身心健康
蒙台梭利认为,如同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阳光、空气与水份一样,幼儿的身心是在外界刺激的帮助下发展起来的,他们借助环境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因此,教育行为的侧重点是为幼儿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激发幼儿潜力和学习热情。
2.1 幼儿安全放在首位。安全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班级基础设施的标准与检测。物质保障是前提,物质的安全、环保是关键。幼儿天生好奇、好动,要注意物品的陈列,清洁、消杀用品要放在幼儿看不到、触摸不到的地方,以免发生意外。同时,关注环境的教育功能,凸显环境与幼儿有效互动的理念,体现幼儿是环境的主人。
2.2 班级氛围宽松愉快。班级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幼儿的生理特点和学习方式,关注幼儿个性发展与需求,营造适合幼儿的氛围。首先是爱、接纳每一位幼儿。爱孩子,并观察、了解、研究、理解每一个幼儿,尊重幼儿原有经验,在分析和支持下,解读兴趣与需要,挖掘潜在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读懂幼儿现象背后的需求,近幼儿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做朋友。
2.3 打造和谐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指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个班级灵魂和形象的集中表现,包括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班级管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色与个性特点是班级文化的内涵。文件建构的过程,是由教师、幼儿、家长、班级环境之间的多方互动中建构起来的一种文化,集教育、激励、凝聚的多种功能。比如爱的文化、尊重文化、礼貌文化等。
精神文化方面,有教师、幼儿之间的尊重、合作,商议等,让班级管理的主体体现价值。教师在以身作则,对待同事热心,家长真心,幼儿爱心。另外,还体现在共同建设和谐班级的共同愿景上,比如班风、口号等;物质文化方面,有班级物品的摆放与环境的创设以及班本化的课程、主题等。
2.4 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都是在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中实现,做到坚持幼儿为主的原则。教师在有意识地改变以往控制者、保护者的角色,转化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参与者与合作者。良好的师幼互动,要建立在具体的生活、游戏场景中,关注幼儿情感需要,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与老师交流。
班级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互动行为的重要场所,教师要发挥其教育功能。教师在幼儿一日生活中,要学会把握时机,以幼儿生活中的细节来产生行为互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幼儿学习方式的特殊性,要求教师的行为要规范,在互动中满足幼儿的需求。如果教师对幼儿干涉过多、限制过严,则有可能使幼儿形成畏缩、胆怯、过分依赖他人的不良人格特征。
3.科学管理时间,提高一日生活效率
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妥善掌握和运用时间因素,能使幼儿一日活动进行流畅,班级管理流畅高效。时间的合理安排符合人体生活活动节律性的规律,符合大脑高思维的活动,以及幼儿在园的生活质量。
比如,对生理需求的吃饭、午睡、活动等时间和顺序上,要相对固定,有利于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根据相关研究,人体经过一夜的休整,10点之前是头脑清醒,学习精力最佳时刻,也是幼儿园集体教学、区域游戏的时候。午餐后因神经活动已降至最低潮,需要睡眠休息,故不宜安排其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