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研究

期刊导读

浅谈“科学管理是一场彻底的心理革命”

来源:科学管理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27

1 泰勒心理革命思想的形成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因生产混乱,劳资双方关系紧张,工人“磨洋工”的现象大量存在,致使企业生产效率低下。泰勒通过思考,寻找到了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即管理部门缺乏合理的工作定额,工人缺乏科学的指导。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泰勒进行了许多实验,其中就包括著名的“生铁搬运实验”和“金属切削实验”。泰勒通过这些实验得出了许多著名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动作研究”、“标准化原理”、“计划和执行职能分离”、“计件工资制”、“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等。

1912年,泰勒在国会听证会上作证时,发表了著名的演说,对科学管理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和解读。他提出科学管理包含着一次全面的心理革命。一方面在任何特定企业中劳动的人,就他们对于他们的工作、伙伴和雇主的责任而言,这是一次全面的心理革命。而在管理这一方面,工长、厂主、企业主、董事会,就他们对于企业中的同事、劳动者以及一切日常事务的责任而言,同样是一次全面的心理革命。如果没有这两方面的全面的心理革命,那么科学管理就不存在。

2 从含义理解科学管理是一场心理革命

心理革命,顾名思义,就是要改变心理,实现心理层面的一次飞跃。泰勒的科学管理是一场心理革命,大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内容理解。首先,科学管理是效率和人性的统一。泰勒提出的刺激性的工资制度对于调动工人工作的积极性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同时,公平的奖惩制度对于营造工作环境也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其次,科学管理是一场心理革命,是以科学取代经验的一次变革。科学管理取代经验管理,是管理思想史上的一次飞跃。最后,以合作取代对抗。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是强调劳资合作,也就是强调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工作,是将以往的如何分蛋糕的问题转化成如何把蛋糕做大的问题,从而使劳资双方能够共同获益。

3 心理革命实质是心理态度的改变

泰勒所说的心理革命,适用于两个完全对立的群体——被管理者和管理者。为提高效率,劳资双方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态度以及进行一场彻底的心理革命。可以说,心理革命的实质是心理态度的改变。被管理者和管理者都需要认识到,他们应该为共同利益而合作而不是对立。当双方用友好合作和相互帮助代替彼此敌对和冲突的时候,他们就能够获得比过去多很多的利益,从而提高劳动者的工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制造商的利润。科学管理就是沿着完全改变双方的心理态度的路线,用和平代替战争,用真诚的兄弟般合作代替斗争和冲突,用齐心协力走同一方向代替彼此背离,用相互信任代替猜疑戒备,从而由敌人渐渐变成朋友。因此,心理革命成功的实质是成功的改变心理态度。

如何改变心理态度?就工人而言,首先他们应该认清楚自己工作的意义,除了最直接的赚取血汗钱之外,应该换个角度看问题,如果把工作当作个人成长的过程,明白工作都有双份收益,除了工资,还可以磨炼自身、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同时满足人际交往,这样就会在工作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心境,好的心境影响甚广。从而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今天的我们。

4 “经济人假设”中巧妙的管理艺术

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对泰勒及其科学管理原理的非议,工人称其为残忍的野兽,工会与其水火不容,现代管理学学者也对其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批判,认为泰勒忽略了人的因素。与大多数伟大的管理思想一样,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在获得荣誉的同时,也引起了世人极大的误解。我们看到,泰勒在他的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中不止一次的提出过,他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雇主的利益,同时也为了雇工本身的利益,更是为了范围更广的第三者——全社会公民的利益。

的确,泰勒秉承的是机械化的人性观,他的科学管理也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之上的,认为工人天生就是懒惰、愚蠢、不负责任的,金钱是刺激工人积极性的唯一动力。但事实上,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是一场彻底的心理革命”,已经包含了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已经体现出了管理的艺术性。管理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管理的艺术性的核心体现在对人的管理,人的复杂性、社会性要求管理者要掌握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发挥创造性,灵活的运用管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这体现了管理的艺术性。科学管理并不是冷酷无情和不考虑人的因素。泰勒把劳资双方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的友好合作关系看作是科学管理原则和要素,他认为,雇主应该尊重工人,弄清工人的思想和感情,公平对待每个工人,在工作中要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努力使工人更加坦诚和愉快的工作,通过快速的提拔和晋升提高工人的积极性。雇主还要倾听工人提出改进的建议,无论是办法还是工具,都应受到各种形式的鼓励,雇主和工人间应该是“全心全意兄弟般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