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研究

期刊导读

基层总结中的“标配”表述辨析

来源:科学管理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26

刘勰曾提出公务文书是“政事之先务、经国之枢机”,公文的意义与价值不言而喻。公文写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机关单位处理工作的质量和效能。工作总结是一种机关常用文体,常用于基层机关干部回顾前一时期的工作情况,总结获得的经验成绩,反思存在的问题和教训,指导推动今后的工作实践,也可以为上级领导科学管理提供借鉴。

一、工作总结中的常见“标配”表述

工作总结的作用在于汇报情况、积累经验、发现问题、找出教训、提高认识和改进工作,但从一些基层机关干部的实际写作情况来看,工作总结文本中时常会出现一些“标配”表述,“长、泛、水”“僵、硬、旧”的文章大行其道,削弱了工作总结应有的功能。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模棱两可式表述。比如每年在一些总结材料中可以看到“取得十分明显的效果”“受到各方普遍好评”“确保工作落到实处”等语句。那么,明显效果到底是指什么?具体受到了怎样的好评?哪些措施起到了实效落到了实处,以及解决了哪些问题?总结中分析形势、展望未来,说的都是“歌舞升平”类的漂亮话,不能站在全局的高度总结,抓不住新情况新问题的特殊性,把握不住事态的动向,缺乏深刻的洞察力和政治敏感性,更提不出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

二是套话连篇式表述。回避问题与不足往往是工作总结的通病。在工作总结中往往套用“因忙于工作忽略了学习、改革创新的力度不大、深入基层调研不够、联系服务群众较少、对同志关心不够、工作方式方法有待改进”等表述方式。要么轻描淡写、浅尝辄止,不愿深入剖析;要么说些不痛不痒、无关紧要、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问题。这些语句无疑让人感觉泛泛而谈、套话连篇。这样的总结,有长度而无力度,有厚度而无深度。

三是笔下生花式表述。在总结经验时不注重实事求是,而是靠笔下生花臆造杜撰,采用“膨胀法”来总结工作成绩,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采取了新举措取得了新突破”“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等等。这种动不动就用“新举措”“新突破”“新成效”来总结经验,造成经验材料虽多,可用可推广的真经验却很少。

四是抄袭拼凑式表述。现在一些基层机关存在严重的“假、长、空”不良风气,在工作总结上也存在雷同化、程式化、陈旧化等普遍问题,甚至一些地方的基层机关习惯“拿来主义”,喜欢采用“复制+粘贴”的方式从网上借鉴他人成果来克隆工作总结,如某镇(街道)领导干部的2017年述责述廉报告(俗称“年终总结”)中就存在照抄照搬、抄袭拼凑的现象,把2016年改为2017年,或者把文中的“十八大”改为“十九大”等等。两个不同年度的总结,内容相似度竟高达95%。这种僵化刻板、东拼西凑的材料除增加迎检材料的厚度外,对实际指导工作和改进工作丝毫没有价值。

这些“标配”表述恰恰反映出当下一些基层机关的文风问题:言之无物,长而空;言之无据,虚而假。这种“模板化、程式化与假大空”的写作文风的盛行,危害极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党的历史经验证明,文风不正,危害极大。它严重影响真抓实干,影响执政成效,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耽误实际矛盾和问题的研究解决。”

二、工作总结出现“标配”表述原因分析

基层工作总结中出现的“假话真说、弄虚作假、欺上压下、胡编乱造”现象,严重影响了公文的质量和效用。有的注水文章,洋洋洒洒,却尽是些空话、废话甚至假话,很少有真话、掏心窝的话,缺少说服力和感染力;有的虚张声势,刻意使用一些浮华玄奥之语,让人感到言不及义、华而不实;有的“穿靴戴帽”,套话连篇,采用固定套路和僵死模式,让人读之味同嚼蜡。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是机制的滞后。2011年,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委托中国社科院在干部职工中做过一个有关“是否敢讲真话”的问卷调查,结果有44.5%的人选择“看领导脸色决定是否讲真话”,这反映了相当一部分机关干部对讲真话是有所顾忌的。这是产生不良文风的深层原因。这种官僚主义作风导致机关人员选择可以回避风险的假话空话,久而久之就催生了不良的政治生态,不良文风也有了喘息之地。此外有些基层机关对“服务型政府”“效能政府”等内涵把握不准,职能改革不到位,机关大事小事全部包揽,导致行政事务繁多,没有统筹好工作,长期下来就容易陷入“时间紧,赶材料,应付了事”的恶性循环之中,导致文章粗制滥造、东拼西凑。

上一篇:解读安全生产科学管理的发展与趋势 下一篇:没有了